第三屆中國教育之聲論壇暨教育改革家年度盛典--“教育年度人物”參選名單之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馮瑋
【個人簡介】
馮瑋,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曾赴 復旦大學教授馮瑋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獲文部省獎學金。199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7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00 年至2001年赴韓國高麗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07年至2008年赴日本東京慶應大學任客座教授一年。
【個人作品】
A編譯
世界學術(shù)名著精華《科學·愛·秩序·進步——〈孔德實證主義概論精粹〉》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B主要學術(shù)論文
《“總體戰(zhàn)”和現(xiàn)代日本經(jīng)濟體制三大特征的形成》 《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評日本政治“存異”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統(tǒng)治方針》 《世界歷史》2002年第3期
《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新動向述評》 《世界歷史》2004年第2期
《試論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學”的基本動向》 《世界歷史》1994年第3期
《重新認識鎖國政策對日本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的影響》 《世界歷史》1992年第5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世界歷史》1993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文明形態(tài)史”研究補遺——影響斯賓格勒與湯因比的三位學者及其理論
《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
《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guān)注的理論動向》 《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
《俄國和歐洲及文化·歷史類型―――論比較文明論的先驅(qū)尼古拉·達尼萊夫斯基》
《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第4期
《“現(xiàn)代日本經(jīng)濟體制源流論”闡析》 《日本學刊》2004年第3期
《從“尊王攘夷”到“尊王擴張”——對日本近代國家戰(zhàn)略思想演變軌跡的探析》 《日本學刊》2002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2期轉(zhuǎn)載)
《西學和日本殖民擴張主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日本學刊》 2000年第6期
《日本西學的基本歷程》 《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外來壓力:日本向近代社會轉(zhuǎn)變的催化劑》 《日本學刊》1993年第4期
《日本在臺灣推行殖民統(tǒng)治的本質(zhì)特征》 《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2期全文收錄)
《“從滿蒙領(lǐng)有論”到“大東亞共榮圈”——對日本殖民擴張主義的再認識》 《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
《試論福澤諭吉的 “貿(mào)易立國論”》 《復旦學報》2009年第2期
《“洋學”家的“尊王”論在日本近代政治體制形成中的作用》 《復旦學報》2002年第4期
《從“同化政策”看日本殖民統(tǒng)治和殖民擴張主義的特征和本質(zhì)--對日本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1999年第6期
《南蠻學時代:日本西學的初創(chuàng)時代》 《復旦學報》1994年第2期
《從近代日本和英國宗教動向的反差看兩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復旦學報》1988年第2期
《解構(gòu)日本戰(zhàn)后經(jīng)濟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 《史林》2008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總體戰(zhàn)”和現(xiàn)代日本間接金融體制的形成》 《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
《對鎖國時代日本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狀況的歷史考察》 《史學月刊》1994年第1期
《清政府鼓勵赴日留學政策的二律背反――簡論清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術(shù)研究》2004年第10期
《“總體戰(zhàn)體制論”: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guān)注的理論》 《歷史教學》2004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世界歷史》2004年第8期)
《論殖產(chǎn)興業(yè)指導者的政策理念》 《江西師大學報》2009年第3期
《再論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體制的特征、問題及改革――對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體制的歷史學分析》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年第10 期)
《社會過程·文明過程·文化運動――阿爾弗萊德·韋伯的“歷史內(nèi)在結(jié)構(gòu)論”述評》 《河北學刊》2004第5期
《論“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的三大貢獻》 《江西師大學報》2008年第4期
《近代前后日本西學的歷史性演變》 《外國問題研究》1993年第2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1994年第2期全文收錄)
《東西方社會變動的共時性——西學傳入中國的基本前提》(日文) (日)中國社會文化學會主辦《中國———社會與文化》第21號(2006年6月)
《對中日兩國“戰(zhàn)時金融體制”的歷史考察和分析》(日文) 《地域綜合研究》第34卷第2號2007年2月
《“政祀合一”:日本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異現(xiàn)象”―-與歐美的比較》(日文) 《“水戶學”與國際交流論文集》(東京大學主辦)2005年12月
《中、日、韓三國的相互理解和誤解》 (日文)京都大學人文科學論叢第1輯1998年12月
《“總體戰(zhàn)”和日本經(jīng)營方式“三大神器”的形成――史證和質(zhì)疑》 《“集體暴力及其記述”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灣)2005年7月
《西學:明治憲法體制的“推進劑”》 《北京論壇2008’論文集》(2008年11月)
《“文明”和“文化”的辨析》 《北京論壇2006’論文集》(2006年11月)
《“美國因素”對中日邦交正;挠绊憽 《北京論壇2005’論文集》2005年11月
《戰(zhàn)爭:日本金融體制的推進器》 《亞洲研究輯刊》第4集2008年12月
《阿爾弗萊德·韋伯:〈文化社會學〉》 載《外國史學名著導讀》復旦出版社2007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載《外國史學名著導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語源到現(xiàn)實意義的觀照》載《史與詩:世界諸文明的歷史書寫》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論日本政治體制的“否定之否定”運動規(guī)律》 《東亞政治體制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9月
《論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日政策的“二律背反”》《亞洲研究集刊》2004年創(chuàng)刊號
《日本戰(zhàn)時經(jīng)濟體制在戰(zhàn)后的延續(xù)――“1940年體制論”解析》 《日本研究集林》2004年第1期
《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guān)注的理論動向》 《“史學理論熱點與前沿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6月
《論日本“民族主義”與殖民擴張主義的聯(lián)系》 《第七屆日本殖民主義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7月
《“總體戰(zhàn)”和“日本型經(jīng)營”的形成》 《“東亞發(fā)展模式與區(qū)域合作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
《試論“臺灣問題”的歷史地位》 《“海峽兩岸臺灣歷史研究現(xiàn)狀與未來趨勢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
《論與蘭學“失之交臂”對朝鮮西學發(fā)展的影響》 《韓國研究論叢第9輯》2002年
《從中、日、韓西學的形成看其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第4屆韓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4月
《論日本殖民統(tǒng)治和殖民擴張主義的特性》 《第二屆近代日本內(nèi)外政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8月
Can two tigers peacefully coexist on a mountain The Korea Times 2001-05-21
Who is Christian The Korea Times 2001-04-21
Can Korea make “the multiple choice?” The Korea Herald 2001-04-20
What is Koizumi’s desire to visit Yasukuni Shrine ? The Korea Herald 2001-05-16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The Korea Herald 2001-05-14
Cultural Aspects of Spy Plane Incident The Korea Times 2001-04-10
Japan’s intention to distort history The Korea Herald 2001-04-07
《軍用飛機的沖突和措詞的對立》 《東亞日報》2001-04-8
《歷史教科書,還是歷史劇本?》 《東亞日報》2001-04-10
《從中國、日本、朝鮮西學的形成看傳統(tǒng)的差異和影響》 《韓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新探國際學術(shù)論文集》2002年9月
《論“日鮮一體”和日本在朝鮮推行的殖民主義同化政策》《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1年
《1801年辛酉教難及其對朝鮮西學發(fā)展的影響》 《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1年
《論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政策的實質(zhì)》 《面向21世紀優(yōu)秀論文集》2001年
《論“堪和貿(mào)易”的中斷對日本西學的影響》《日本研究集林》2001年第2期
《辛酉教難及其對朝鮮西學發(fā)展的影響》《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論日本在朝鮮推行的“皇民化”政策》《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試論朝鮮西學的接觸期》《韓國學論叢》第1輯(2000年)
《“西洋化”與國際化――日本西學的歷程及與國際化的關(guān)系》 載《國際化:島國日本的歷史抉擇》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從新聞媒體的宣傳看近代日本對朝鮮的認識――兼論對中國的認識》 《韓國研究論叢第2輯》1996年
《孔德和他的實證主義概論》 《西方智慧通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
《從中、日、韓西學的形成看其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第4屆韓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沖繩硫磺日美血戰(zhàn)》 《文匯報》1995年8月15日
C譯文
《日本近代政治體制的演變》(日譯漢) 日本研究中心1999年
《中國必須注意日本民眾的戰(zhàn)爭責任》(日譯漢)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7期
《日本文化模式論》(日譯漢)載《文化人類學理論構(gòu)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荷蘭結(jié)構(gòu)主義》(日譯漢)載 《文化人類學理論構(gòu)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現(xiàn)象學和文化人類學》(日譯漢)載《文化人類學理論構(gòu)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主要事跡】
微博披露“招生黑幕”
名校“綁架”學生
因連發(fā)數(shù)十條揭露名校“招生內(nèi)幕”的重磅微博,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組長、該校歷史系教授成了網(wǎng)絡紅人。1日,他再次連發(fā)7條微博,呼吁“拯救‘北青神話’受害者”。
1日10時11分,馮瑋在其個人微博上發(fā)布一“典型案例”:“今天清晨,高考理科成績在湖北宜昌市名列前茅的夷陵中學某考生,因?qū)嵲诮?jīng)受不住各方壓力,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改變志愿。他父親今天上午和我長時間通話,表達了萬般歉意和萬般無奈。他說:‘女兒每次接到電話都流淚,我每次接到電話心里都流血!’”
馮瑋介紹說,該考生此前已和復旦簽“預錄取協(xié)議”,但由于其成績明顯能進入“北清”(北大和清華),考生家里就從未“消停”, “其父近些天從未能夠晚上12時以前睡覺。在和我校簽‘預錄取協(xié)議’后,該生父親還特意給我發(fā)來短信,讓我‘暫時保密’。但是,由于該考生遲遲沒選那些學校,與其有關(guān)的各路人馬全線出動,讓該家長和考生都很崩潰。”
1日下午,記者聯(lián)系到馮瑋微博中所提到的考生家長。對方表示,此前的確和復旦簽過“預錄取協(xié)議”,但1日已決定改填別的學校,“孩子的理科好,分數(shù)夠上這所學校,正在選擇專業(yè)。”對于是否曾被某所名校“圍追堵截”,他則三緘其口。
招生黑幕
事實上,上述考生并非馮瑋所提及的唯一被“綁架”考生。此前,他還在微博上披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報復旦,可在前來簽約的路上,接到副縣長5個電話,考生最后“選”了清華。
馮瑋認為,這一現(xiàn)狀由多種因素導致:地方行政為凸顯“政績”;高中校長為凸顯辦學“水準”招攬優(yōu)質(zhì)初中生源;教師為考核和高額獎金;考生受“北清神話”長期影響而“迷信”,“自愿”選擇“北清”,或迫于壓力“不自愿”選擇“北清”。
有人質(zhì)疑,復旦的老師揭露這一現(xiàn)象是好生源被搶,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思。對此,連續(xù)4年參與湖北招生工作的馮瑋說,“大家沒必要猜測和懷疑我的 ‘動機’,是否破除‘北清神話’,和我個人利益沒有任何關(guān)系。我個人既不是‘北清神話’的受益者,也不是受害者。我僅僅是盡一名知識分子應盡的義務。不同的學;ビ卸涕L,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擁有‘自由選擇權(quán)’,而非意志‘綁架’著去某所學校讀書。”
從道德范疇升級為觸犯法律
從“綁架”高分考生上“北清”,到明明已經(jīng)預錄取的考生又被另一所學校“撬走”,手段包括惡意詆毀、冒充電話,或是通過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來“勸說”,無一不用其極。正在湖北參與招生工作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昨天對這種惡性招生競爭唯有一聲嘆息。
馮瑋老師指出,為了“掐尖”,遭到其他招生組中傷、詆毀、攻擊這種現(xiàn)象見多了,但沒沒想到這次性質(zhì)如此惡劣!
馮瑋表示,如果為搶生源,詆毀中傷惡意攻擊都還是道德層面的話,那么,此次事件真可謂是“登峰造極”,欺詐行為當屬觸犯法律了!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