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今晚去哪里聚?”正成為高校學子們口中的高頻問候熱詞。據中國高校傳媒聯(lián)盟的相關調查顯示,29%的受訪者聚會頻率在每周兩次以上,38%的大學生在聚會社交方面的開銷占生活費的比例超過30%。
這些數據與廣西部分高校的情況基本吻合。廣西大學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學生表示聚餐花費來自父母提供的生活費,而26%則表示聚餐費用來自聚會發(fā)起者;用于聚會等活動的花費最低的占生活費的5%,最高的近40%,部分同學大呼生活費受到了很大“摧殘”。
“歡樂聚餐”變“無形壓力”
“今晚有三場,我盡量趕吧!”瞄一眼手機微信,廣西大學大三學生梁凱恩犯了難,昨天應約一場老同學的“久別聚餐”,今天早上社團安排一場“工作聚餐”,現(xiàn)在又突來一場“應急聚餐”,一時有些措手不及。
這是當前高校學生“應酬文化”日盛的一個縮影。記者在廣西部分高校走訪發(fā)現(xiàn),不論年級高低,不分男生女生,聚餐活動都較為頻繁。低年級的,以各種協(xié)會、社團組織開展活動較為突出,諸如歡迎會、分享會等;高年級的,以久別重逢、臨別相敘、憶苦思甜為主,諸如老鄉(xiāng)會、離別會等。
同學之間小聚無可厚非,但聚會過于頻繁,難免成為一種負擔。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加入多個社團組織,聚餐次數過多,時間沖突,開銷過大,讓其感受到不小的壓力。而來自農村的張遠同學則顯得有些難為情。他家里經濟比較困難,當初他一口氣加入4個社團,只為鍛煉各方面的能力,但沒想到,幾個社團聚餐“此起彼伏”,張遠感覺被聚餐壓得喘不過氣來。
學市場營銷專業(yè)的黃然則坦言并不抗拒聚餐,他曾加入過許多社團組織,也做過學生干部,社團聚餐及班級、朋友間的聚餐一般都會參加。他認為:“聚餐就是為了交流,沒有什么不好的,還能認識更多朋友。尤其對于我所學的專業(yè)來說,鍛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
“拼酒猜碼”助長“不良風氣”
“他們昨晚喝高了,今早起不來……”在廣西柳州市某高校的課堂上,老師點名,發(fā)現(xiàn)一個宿舍的同學竟然“集體翹課”,隔壁宿舍的同學只好“如實相告”。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隨著“應酬文化”愈演愈烈,當下的校園聚餐已非單純的一起吃個飯、聊聊天,而是演變成一種“無酒不歡”的不良風氣,社會化的“酒桌文化”悄然吹進校園,“拼酒猜碼”成了校園聚餐的另一個代名詞。
對于聚餐喝酒,廣西大學生命與科學技術學院劉力同學感觸頗深:“自加入社團后,我參加了好幾次聚會,學長學姐們提出要喝酒,如果不喝,對方就會以‘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為由勸酒,最后往往會被灌得稀里糊涂。”劉力認為,這是一種不良的風氣,感情交流也不是非得通過這樣的途徑。
小黎是某高校上一屆社團總會副會長,他組織、參加過不少聚餐活動,也喝過不少酒,他十分關注交際禮儀,對大學生應酬活動,他有自己的見解:“大學就應該是一個向社會過渡的過程,參加社團活動能積累自己的經驗,將來應對更加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時,才不會十分吃力。”
桂林理工大學盧麗冰同學卻有不同看法:“加入一個組織或者協(xié)會,難免要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但我不認為喝酒是交流的妥當方式,在社會上最重要的還是學識能力,而不是喝酒能力。”
廣西財經學院社團總會蔣慧芳認為:“通過聚餐能夠一定程度上加深大家的感情,但不應該沾染社會不良風氣,應有所克制。”
校園應酬呼喚“君子之交”
談及聚餐活動對大學生活的影響,同學們各有見解,褒貶不一。“聚餐是結交朋友、拉近關系、加深感情的一個渠道,但我們不能為吃喝所累。”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愛好協(xié)會會長陳云龍認為,“一般聚餐能參加就參加,不能參加也不要勉強,大家開心就好。”
“壞了身體,傷了感情!”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大三學生文華直指聚餐“拼酒”的兩大危害,“飯桌上常常會出現(xiàn)惡意勸酒的情況,這時候保持理智非常重要。而有的同學酒后失語、失態(tài),甚至引起爭執(zhí)、打架等行為,與聚餐的初衷背道而馳,最終得不償失。”
社團聚餐、喝酒等已然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縮影,逐步引起高校的重視。一些高校明令禁止學生拼酒酗酒,但操作難度大,收效甚微。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社會學”課程教師丁騁認為,中國文化習慣在吃飯的時候表達情感、需求,并進行溝通交流,但是這種方式多數是針對社會人的,現(xiàn)在一些大學生把聚餐當成一種交際平臺無可厚非,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身體、經濟方面都不能為“應酬”所累,尤其不要過量飲酒酗酒,當謹記三思。
“我們應當在大學生中倡導恬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桂林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葉昊認為,大學生應酬日益增多是個不爭的社會現(xiàn)實,也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作為高校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學校方面應該加強管理并有意識地予以引導,通過開設社會交際選修課、開展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在學生中形成正確的導向,從而讓學生能妥善處理交際和學習的關系,能夠做到理性應酬,適度消費,不盲目攀比,杜絕拼酒酗酒等所謂的“酒桌文化”,切實避免應酬交際的庸俗化和利益化。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唐婉婉 覃穎珺)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